今年偃師市全區1500多畝銀條喜獲豐收,昨日,記者走進銀條產地,用鏡頭記錄了銀條的出土、加工過程。
昨日,在偃師市西寺莊村的銀條地里,67歲的甄重厚和老伴兒正在一锨一锨挖銀條。甄重厚說,銀條好吃,但種著不容易挖著也難。銀條根莖深達45厘米以上,要深挖收刨。銀條的收獲季節為小寒前后,如果收刨過早容易挖到空心銀條。甄重厚和老伴兒一天采挖100多斤,先用自制的鐵锨將銀條翻起,再用手清除銀條周圍的沙土。據了解,偃師種植銀條歷史悠久。相傳唐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帶回無名蔬菜,唐太宗李世民賜其名為“銀條”,并作為宮廷菜肴。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嘗后,贊譽其為“膳食一寶”。甄重厚的老伴兒笑著說,在地里隨便抓起一把銀條,都能賣兩元多,一畝地算下來收入近萬元。
偃師一家銀條加工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張自立說,從地里收獲的銀條經過漂洗、挑揀、分裝殺菌等8道工序后走向市場。目前偃師的銀條種植面積達1500畝左右,占全國銀條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五。偃師銀條不但暢銷省內外,還遠銷泰國、越南、蒙古、俄羅斯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。張自立說,銀條被人們稱為“聽話菜”,即放糖能甜,放鹽能咸,想辣能辣,想酸能酸。這種奇菜,當仁不讓地被列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。記者趙朝軍文/圖